创新图南向新致远!南沙科学城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孵化地
发布日期: 2025-01-11 | 作者:其他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定于11月16日至18日在粤港澳三地同步举办,论坛以“开放科学 勇立潮头”为主题,这中间还包括开幕式、主论坛、6场分论坛、4个特色活动等多个亮点活动将在南沙科学城精彩呈现
届时,由“诺奖得主”“院士天团”等组成的“最强大脑”将再次齐聚南沙科学城,为全球科学开放发展把脉论剑。
同时,本届论坛还设有“低空经济”“海洋科学与海洋产业”等分论坛,南沙科学城也将在论坛中达成多项科创产业合作,彰显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办会特色。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当前,南沙科学城正逐渐完备源头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企业培育、科技金融为一体的创新体系,以源头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企业培育为梁,以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高水平创新人才、一流创新环境为柱,搭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以大湾区科学论坛等全球盛会汇聚顶流智慧,以“图南之志”驱动创新巨轮,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迈上发展新征程的南沙科学城,正全力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孵化地。
长虹跨伶仃,天堑变通途。随着连接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的南沙联络线通车,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伸出的手在珠江入海口紧握,作为国家级科创平台的南沙科学城,便屹立于此。
通道跨越山海打破物理边界,也带来包括科创、产业、人才等要素的加速跨域融合,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科学城发展进入快车道。
这片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区域,聚焦海洋、能源、信息、生命、空天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以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为总目标,布局建设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快建设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学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15星”直抵苍穹;小马智行Robotaxi在大街小巷里穿梭……上天、下海、入地、探微,建设中的南沙科学城“敢闯敢拼”,挺进科学技术创新一个又一个前沿“无人区”。
今年下半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在庆盛枢纽正式启运。基地将吸引“港科系”及大湾区各大高校科创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释放港科大(广州)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及庆盛枢纽区块的“磁吸效应”,打造“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
此外,南沙已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撬动子基金总认缴规模超18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 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还将举行空天信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储能与新能源领域企业需求发布与院所成果发布会,大力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更好地在大湾区落地转化。
另一方面,南沙科学城位于广深港、广珠澳“人字形”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成为助推大湾区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性突破的最佳区域。
在10月刚刚举办的2024年南沙全球招商引智大会上,南沙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完成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战略合作签约。两大国家级科创平台的强强联手,背后正是大湾区创新要素的加速流通,推动创新资源实现更高效的配置的一大体现。
实现向香港跨境支付科研资金,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全国首个“点对点”跨境专线,落地“澳科大—大湾区”科研数据跨境专网项目;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支点加快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3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11月11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央视频号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以“一箭15星”发射,率先开启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射新篇章。
截至目前,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共将57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5吨。参与研制企业——中科宇航于2022年正式迁入广州南沙,是南沙乃至广东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
科学城孵化前沿未来产业并引领产业发展主流,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赢得未来的制胜之道。
环顾世界一流科学城,无论是美国斯坦福科学城(硅谷),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丹麦哥本哈根科学城,无一不是通过“产、城、研”融合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随着科学城蓝图从大写意走向工笔画,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当下南沙产业最热的词。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看来,南沙具有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资源,弥补了大湾区核心区域普遍存在的空间资源短缺的问题,显示了南沙未来发展的独特潜力和优势,南沙的发展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优越,天时地利人和。
包括汽车、临港装备2个战略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新型储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化服务业2个现代服务业,一个总规模达万亿级的新兴产业体系正在南沙徐徐铺开。
2024年南沙全球招商引智大会,就吸引了包括华为在内的众多龙头企业携前沿科技齐登场,预计总产值达2500亿元的116个项目签约落地。
此外,南沙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首次发布产业投资地图,并将国企物业整体租金水平降低了超过15%,为落地项目提供拎包入驻的国际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越来越多龙头企业选择和南沙携手。10月31日,广州TCL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在南沙摘块,将在南沙打造新空调智能制造工厂。据悉,该项目TCL拟投资15亿元,规划年产能800万台(套),主要生产出口空调,面向全球市场。
就在11月13日,广州南沙与省属国企共赢发展座谈会圆满举行。会上明确,接下来,南沙将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常态化研究国有资本投资、布局、配置,解决各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的问题,借力省属国资国企的平台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在科创投资、资本赋能、资源整合、企业孵化、园区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与会企业家深刻感受到南沙的拳拳盛意与务实之风。
把产业发展作为南沙开发全面展开核心的真抓实干,让南沙的“创新动能”正逐渐凸显。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128家、“专精特新”企业916家,2023年高技术行业产值达249.5亿元,同比增长6.1%。
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储能、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南沙GDP比重已超三分之一,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初步成型,落地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5家独角兽企业、18家未来独角兽企业,加快布局可燃冰、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争取开辟更多新产业赛道。
11月1日,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群众代表与考察队队员挥手告别,科考船“雪龙”号和“雪龙2”号缓缓驶离港口,承载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的光荣使命,从南沙奔赴南极。
这一幕,不仅彰显了南沙作为海洋科考重要出发地的战略地位,也预示着南沙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正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南沙搭建了以广州海洋实验室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和大洋钻探船为核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为支撑的“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
波澜壮阔的珠江入海口,从不乏关于开拓创新的浪潮。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南沙,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龙穴岛,作为广州向海图强的重要支点,这里不仅有造船厂和大港口,还有南沙科学城海洋科技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可燃冰产业基地、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大制造、大平台、大装置相继落地,让这座海岛更具几分“硬核色彩”。
在这里,国家“十四五”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该装置将建成国际首个坐底式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除了拥有冷泉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位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已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该实验室将聚焦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推动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在南沙科学城,“蓝色经济”与“蓝色科创”,正碰撞出越来越多火花。例如,中国船舶黄埔文冲造船厂,其建造的大型无人作战艇“虎鲸号”也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大放异彩。今年1—8月,南沙船舶规上企业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8.3%,龙穴造船基地在全国造船版图中变得愈发重要。
未来,南沙科学城将聚焦国家战略定位及使命,继续围绕深海探测、深远海资源开发等方向开展攻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高地,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激活原始创新动能,瞄准新兴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南沙科学城正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倾力构筑“创新集群”,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孵化,实现“创新图南、向新致远”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之志。
空气里都飘着创新味道的湾区之心,正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同脉而动,书写出更多属于创新弄潮儿的春天故事。
在南沙脱颖而出,他们挺进总决赛竞逐百万奖金草莓音乐节已开票,详细交通指南戳这里→